QQ联系
电话联系
手机联系

鲢鱼村之变:李子产业下的美丽新乡村

发布时间:2019-08-02 23:38
发布者: admin
浏览次数:5737

走在乡间的小路上

暮归的老牛

是我同伴

蓝天配朵

夕阳在胸膛

缤纷的云彩

是晚霞的衣裳


1.jpg


说到乡村,总是能让人联想到美好的风景,淳朴的民风,悠闲的牛羊和奔跑嬉戏的孩童。


殊不知在十几年前,在这一片“绿野天堂”的表象下,大部分偏远山区的人们日子过得相当贫苦。因为交通不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山,他们只能看天种地来填充饥肠辘辘的皮囊。


据资料显示,2000年的时候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49.8%,贫困人口规模为4.62亿。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,是每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印记。


那时候要想出人头地,一部分人信奉 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于是为了孩子上学“砸锅卖铁”,因为他们都渴望着走出大山;还有一部分与“知识”无缘的“不安分者”也当然不会窝在山里头“怂”着,于是他们选择了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。


就这样,农村里大批量的人开始向城市单向输送。


2.jpg


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外面的世界很无奈”,那些远走他乡的人不是因为厌弃故土,而是不想被世界遗忘。


如今,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
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社会信息技术的变革,农村自身的求变。单向输送已不是绝对,在很多地方农村之变正在悄然发生。


3.jpg


位于云南省最北端的绥江县就有一个正在“改头换面”的典型村落。


绥江,为两省(云南、四川)三市洲(昭通、凉山、宜宾)结合部,境内各村镇依着金沙江边的山区绵延散布。


鲢鱼村是其中之一。


4.jpg


 “以前没有路,下山要走没有路的山路,东西也都要用背篓背下山,下山后去任何地方都需要坐船。如今去哪都很方便,每天都有事做,腰包也鼓了。”绥江县鲢鱼村曾经的贫困户吴开云眼里满满的幸福感。


几年前这个村还是云南省的重点贫困村,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模范新农村,它到底经历了什么?


5.jpg


一位皮肤黝黑,笑容淳朴,做了十年村干部的鲢鱼村村主任很有发言权。“鲢鱼村曾经的贫困户有246户,已在2016年全部脱贫,是全县第一个脱贫的村子,全年人均收入一直在递增,而且是国家脱贫标准的两倍。这一切改变首先是政府为我们修了路,改善了基本设施,另外就是发展种植李子,李子是我们的主要脱贫支柱产业”。


6.jpg


据了解,鲢鱼村以前“没有路”,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给修了“乡村路”(就是泥巴路),直到2016年修了硬化路。


随着道路的变化,鲢鱼村也不再沉寂。


“从破烂不堪到现在人人安居乐业”,除了改善基础设施,找到一个支柱产业是重中之重。鲢鱼村位于新滩镇是绥江半边红李子的核心产区,这一品种在绥江已经有70年的种植历史。


这里原本门前屋后都有几颗李子树,但是在农民们眼里这就只是树而已。直到全县将李子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,人们才意识到这竟是一株“财富树”。


7.jpg


鲢鱼村的村干部联合第一波愿意吃螃蟹的农户率先扩大面积种植,在2016年时,农户们尝到了甜头。现在全村种植半边红李子达5800亩,家家户户都种植了不少,没用的“荒树林”也变成了“财富林”。


8.jpg


鲢鱼村15组的贫困户舒成林,家里有30亩李子树,不仅种植得好,因为自己以前在外打工的经验,还亲自跑到重庆、成都等地开拓市场。原先打工一年也就挣个几千块,现在一年能收入十几万。


9.jpg


16组的吴开云一家种了12亩,据了解2010年以前家里的经济来源是靠稻谷和玉米,全家6口人全年收入也就3000元,现在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左右。


11.jpg


就连路遇的廖大姐一家,也是因为李子,结束了在外几十年的打工生涯,回乡靠李子致了富。


“一颗李子富了万户农”,这话一点都不夸张。


不过,你可别以为做个果农多么容易,“躺赢”这种事情不存在的。


果农们除了四季的果园照料,在李子成熟季节,那简直要忙翻天,每天三四点起床将前一晚摘的李子送到市场上,回来后会继续进行采摘、分拣和运送,一天至少循环4次,全天劳作没有休息日。


12.jpg


不过越来越方便的是有的收购站已经设在了村子里,去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开始在绥江落地实施,在几乎每个村镇都建了服务站点和物流站点。这些站点除了为村民提供日常便利,在农产品上市的时节里,它们也是发挥了大作用。


12.jpg
14.jpg


“不打烊”的新滩镇水果交易市场热闹非凡年轻人们陆续返乡卖李子;快递单从楼上拉到楼下的场景也是新奇.......


绥江半边红李子让这里一片欣欣向荣。


村民们除了种植也在尝试“触网”,光参加县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的电商培训课就五六次。现在在村里拿着手机为李子拍照片、拍视频、做直播,已是常事,“朋友圈里就能卖出去不少”。


15.jpg


除了县里的培训,村里针对李子也会提供很多技术支持,经常是村干部带领着村民们直接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实践。这样一来村民们也有了技术,没有后顾之忧的他们干劲十足。


产业发展不仅要在种植上下功夫,如何让销路畅通尤为重要,多少产业都败在了“丰产不丰收”的盲目扩张上。


据了解,鲢鱼村已经规划了 “产、供、销”一体的发展路线,并且已经实施得很成功。


李子是绥江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,县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,品牌认知度的提升直接为产品市场价格做了保障。


16.jpg


2018年,绥江“半边红”李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。今年5月由蜂巢电商组织在湖北武汉进行了“绥江半边红李子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”,7月初又联合县政府做了一场李子推荐会,将地址选在了具有代表性的李子脱贫村鲢鱼村。


image.png


一连串的动作让绥江半边红李子的品牌逐渐有了影响力,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。


 “让农产品多卖1块钱”这句口号终究靠着品牌打造成为了现实。


路通了,产业有了,市场有了,品牌有了,农民自己也勤劳有想法。


这样的村子能不改变?


image.png


以上说到让村民们翻身的李子产业,下面就来看看这个村如何在翻身之后成为特色示范村的。


2008年的时候汶川地震,跟四川紧邻的绥江县出现了很多危房,在危房补助下,他们住进了瓦房。


再到2016年全村陆续盖起了新房子,这一次是政府补贴加上农民自己的腰包鼓了,修房子那是“头等大事”。


image.png


漂亮的房子盖了起来,墙壁上的“中国梦”让人心生感慨。“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。”这是国家的战略,也是鲢鱼村的目标。


在政府的领导下,鲢鱼村确定了在李子产业的基础上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,围绕着赏花摘果、观湖游园、赋诗作画、休闲健身主题,统筹解决水、电、路、房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一派美丽新乡村场景跃然眼前。


image.png


走在鲢鱼村的路上,农家乐的布局也是足够抢眼。漂亮的房屋、干净的路面、房前屋后的花植、休闲风十足的设施……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一段时光简直再好不过。


image.png


村子里“七星户”的评比,更是让这个村子的乡风文明有了标准。在这过程中村干部带头示范、村民积极参与,开展了厨艺、家政、礼仪等培训。每月还会对农户的居家环境进行考核,评比“七星户”,让大家逐渐养成文明习惯、塑造了文明新风尚。


基础设置搞好了,乡风文明有标准了,那么如何吸引游客来“上门”便是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。


image.png


借助依山傍水、景色秀丽的优势,鲢鱼村办起了旅游节。每年3月份,万亩李花映山水,此情此景,甚是美好。“李花文化旅游节”已经举办了三届,吸引到外来游客20多万人次,也给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。


image.png


如今村子里还有了休闲广场和幼儿园,闲暇的时候女人们翩翩起舞跳着“最炫民族风”,男人们则聚在观景台喝茶聊“李子”,孩子们则在幼儿园里牙牙学语,种下“希望”的种子。


鲢鱼村之变,也是中国大多数正在改变的美丽乡村缩影。


一项稳定增收的种植产业,一项美丽新乡村的新兴产业。越过越好的日子,带给了村民们热情洋溢的笑容以及满满的幸福感。


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”这一幅大同世界的美好场景,终究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成为常态。